10月28日,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月末学术沙龙活动照例举行。教育学系石佳丽博士分享了题为“美国圣路易公共学校督导制度历史研究(1839-1921年)”的学术汇报,学院部分教师和员工参加了沙龙。
在学术分享环节,石佳丽老师从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公共学校教育管理需求着手,提出公共学校督导制度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细致呈现了对圣路易市开展的个案历史研究过程。基于卡尔弗莱德里奇(Carl J. Friedrich)的科层制理论,石老师分析了圣路易市公共学校督导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历史作用。从 1839 年到 1921 年,科层制的组织结构要素和行为要素在圣路易市公共学校督导制度中逐步产生,据此可将其历史发展时期划分为初创、拓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到20世纪初,城市公共集团的督导职责从一般性的教育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并由专职、专业的督学负责,形成层级明确的科层制。期间,诸多内外部影响因素合力作用于城市公共学校督导制度:组织变迁、委托人分化、技术进步和城市文化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受此影响而产生的集团督导内部职能劳动分工与合并。相较于以往分散、外行的学校管理,这种科层制学校督导结构的从业人员专业性、内部协作程度、明确公开的职责和高质量的工作成效,这些特征对城市公共集团系统产生积极影响。除此之外,圣路易公共学校督导制度还通过著名督学的宣讲、学校督导制度建设及学校督导职能拓展三种路径,对后世美国城市学校体系建设、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师职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学术讨论环节,郭芬云、李旭、项继发、郭三娟、郑玉飞、徐冰鸥、侯佳等老师结合论题,就学校督导制度内涵与外延、学校督导与进步主义教育实验关系、理论研究与历史研究异同、学校督导制度中外差异、学校督导中的权力主体等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并对汇报中涉及的史料收集与使用、学校督导中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文化观念演变、美国教育史研究语境下“public school”、“common school”以及“urban school”等专业词汇的使用及译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复的问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对美国“工业-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学校督导制度进行个案的历史研究,既有丰富补充美国城市学校历史研究的理论意义,也有助于思考现今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必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