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首页» 动态新闻» bat365.com» 国雅讲堂第十五讲:刘华山教授作主题为“缺陷学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的学术报告
国雅讲堂第十五讲:刘华山教授作主题为“缺陷学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的学术报告

  

  2015年6月20日上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暨武汉市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刘华山教授做了主题为“缺陷学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的学术报告。范红霞教授主持。

  

  刘华山教授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讲起,指出维果茨基认为人有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他讲道,任何一种高级心理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也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刘华山教授饶有兴趣地提出问题,与会人员也积极参与互动。他问道,动物也能使用和制造工具吗?动物工具的使用与人有何不同?引发大家深入思考的同时,他将马克思、富兰克林、普列汉诺夫等人对人、动物与工具之间关系的观点,作了一一陈述。他认为,这是心理学的“资本论”,并借此切入他本次学术报告的重点——关于

  肢体伤残等缺陷儿童的研究。

  接下来,刘华山教授讲到社会历史——文化视角下的缺陷学。

  他认为,缺陷是一种社会的错位。儿童不会直接地感受到自己的缺陷。他感受到的是缺陷带来的困境。缺陷的直接结果是而儿童社会地位的降低。缺陷表现为一种社会错位。缺陷儿童与周围人们的态度有关系,决定他在社会环境中地位的所有因素,他作为生活参加者的角色和命运,社会存在的所有功能都在发生改变。

  紧接着,刘教授又提出两个有趣的问题:第一、假如盲人聋哑人都有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哪一种人在生活适应中有更大的困扰?是聋哑人,还是盲人?第二、如果迫使你在聋哑人和盲人中挑选,你愿意成为聋哑人,还是盲人?刘教授认为,听力损失比视力损失要大,聋哑人比盲人要幸运得不可估量。因为聋哑人能胜任各种劳动。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耳聋的动物比失明的动物,大概更幸运。但是从社会文化的观点,盲人比聋哑人要幸运得不可估量。

  刘华山教授指出,缺陷补偿主要是社会补偿。他赞同心理拦河坝规律。里普斯将补偿看作是心理生活的基本规律。如果心理事件中断了,或被压抑了,那么就出现阻断;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缺陷。不要害怕缺陷,缺陷让人更强大,使毒害变为免疫力。比如说,成对器官肾脏;我们要重视缺陷补偿的社会制约性。缺陷儿童的发展过程以两种方式受到社会制约。缺陷的社会性表达(自卑感、缺陷感),是发展的社会制约性的一个方面。补偿的社会指向性是它的第二个方面,补偿的目标是适应为正常人设置,并固定下来的那些环境条件;关于缺陷的生物补偿的传闻。研究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但是,人们通过日常观察发现,盲人能比视力正常的人,用手认出更多的事物,耳聋的人能根据他人口唇的运动,读出他人的口语,没有一个正常视觉、听觉的人能做到这一点。

  刘华山教授最后指出,缺陷儿童教育应是社会的教育。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教育。聋哑人教育的首要问题时教会聋哑儿童口语。培养缺陷儿童的刚毅精神,抛弃正常人对聋哑儿童、盲人生活的虚假猜想。

  刘华山从他独特的视角出发,深度挖掘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观点,关注缺陷儿童的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讲述得非常详尽,将一名心理学人的人文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刘教授告诉我们,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多与社会实践联系,关注社会热点,致力于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指导实践。大家都从刘教授的学术报告中获益匪浅,得到的不仅是刘教授的学识,更领略了刘教授作为心理学大家的魅力风范。

  

  

  刘华山教授简介:湖北黄梅人,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5-2000),《教育研究与实验》副主编等学术社会兼职。主持少年心理健康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类),2002-2005年,主持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教育部基教司,2002-2004等多项科研项目。刘华山教授还发表了包括《我读<林崇德口述历史>》,《中小学教师对员工的信任及问卷编制》等多篇论文,还有《咨询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等多本专著与教材。